(記者 范子恒)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7月10日,記者采訪了市水文局志愿服務隊隊長楊斌。
楊斌告訴記者,野外的河流、溝渠、池塘、水坑、水庫、橡膠壩,還有夏季暴雨后的積水道路、積水涵洞都是危險水域。他們對近年來發生的溺水事故進行梳理后發現,大多數溺水事故發生是因為未成年人脫離家長的監管,私自到河流、池塘、水庫等危險水域游泳或戲水。尤其是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監管,更容易涉險。
“如果遇到同伴落水,不要通過下水、手拉手等危險方式救人。這樣容易發生連環溺水的悲劇。這時,可以向周圍呼救,并撥打救援電話,尋找能增加落水者漂浮時間的物品拋給落水者,或者尋找長樹枝、長竹竿俯身趴下將落水者拉上岸。”楊斌說。
楊斌強調,未成年人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因此,預防未成年人溺水,關鍵在家長。家長應切實擔起責任,按照“知去向、知同伴、知內容、知歸時”要求,看管好孩子,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如果孩子想和伙伴去這些危險水域周圍玩耍,一定要及時阻止;如果孩子遲遲未歸,要立即尋找。家長帶孩子在水域附近游玩時,視線一定不要離開孩子。
責編:黃曉婭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