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們村現在的環境,路修得好,還干凈,出門就有廣場、花園,感覺特別舒心。”近日,臨潁縣巨陵鎮英王村村民王銀山高興地對筆者說。
入村道路平坦整潔,房前屋后干凈有序,小游園別具特色,道路兩旁的綠樹紅花相映成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臨潁縣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臨潁縣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為目標,圍繞“治理‘六亂’、開展‘六清’、實現‘四起來’”,扎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奮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
堅持科學規劃,繪就美麗鄉村新藍圖。做好全域規劃,系統推進。出臺《臨潁縣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等工作結合起來,按照“抓點、連線、推面”的工作思路和“先治臟、后整亂、再添美”的工作步驟,完成了367個行政村的建設規劃編制,實現了村莊規劃全覆蓋。突出特色優勢,留住鄉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地形地貌,加強村莊建筑風貌管控,留住當地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韻味”的美麗鄉村。堅持統籌謀劃,梯次推進。圍繞“雙示范村”創建,著力打造一批示范鄉鎮和示范村。截至目前,共打造了石橋鄉徐寨村、皇帝廟鄉大袁村等29個“四美鄉村”和5600戶“五美庭院”。
堅持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新家園。強力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大力實施“污水革命”,完成16個鄉級污水處理廠和縣域兩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大力實施“垃圾革命”,建立農村垃圾日常保潔機制,組建村莊清潔服務隊16支,招聘專職保潔員1300余名,積極推進密閉運輸、集中處理。把改廁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頭戲,大力實施“廁所革命”,實現廁所糞污和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著力保護農村生態底色。圍繞“五清一改”,扎實推進村莊清潔行動,13個示范村完成整治任務。針對違法建設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出專項整治“組合拳”,農村生態進一步優化,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傾力打造鄉村美麗廊道。深化“1511工程”,以鄉村振興“十朵金花”、示范鄉鎮、示范引領村建設為重點,打造“東西聯合、南北貫通”人居環境精品示范線。
強化機制保障,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聚焦“治理‘六亂’、開展‘六清’、實現‘四起來’”目標任務,在全縣實施“1133”機制工作法(1個組織、1個責任體系、3項制度、3項機制),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一是成立1個組織,即在村里成立美麗鄉村理事會或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負責檢查衛生和“五美庭院”“門前三包”先進戶評選等,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人干、有人管。二是完善1個責任體系,即“1+6”體系(“1”就是實行網格化管理,各鄉鎮管理片區分包班子成員、村干部、組長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網格長;各級網格長統領路長、田長、巷長、河長、坑塘長、園長 “六長”)。三是落實3項制度,即“門前三包”制度——要求門前無垃圾雜物、無污水、無污垢、無嚴重積塵,衛生設施完好整潔、無破損;評星積分制度——對“門前三包”做得好的進行星級評定,量化積分,給予兌換獎品獎勵;環衛適當付費制度——積極推行適當付費制度,增強群眾責任心,調動群眾保持環境衛生、監督環衛保潔的積極性。四是完善3項機制,即常態化檢查評比機制——常態化推進一周一暗訪、一周一排名;環衛監督員獎懲捆綁機制——將保潔公司垃圾清運情況與環衛監督員工資績效掛鉤,避免監督員形同虛設;群眾隨手拍舉報獎勵機制——縣、鄉(鎮、街道)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專班設立舉報郵箱,逐一核實群眾反饋的問題,確認屬實的,給予舉報人獎勵。
堅持移風易俗,引領鄉村振興新風尚。抓共建共享。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進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實現共治、共建、共享。除陳規陋習。持續開展“五好家庭”“美麗庭院”等評比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樹文明新風。持續開展“五面紅旗”村爭創評選活動,深化富裕宜居、文明守法“雙示范村”創建,持續創新開展“五面紅旗”村爭創活動,全面激發各鄉(鎮、街道)以及各行政村學先進、比先進、爭先進的積極性。韓 靜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