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蒿中剛)近年來,我市立足區域特色,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漯河模式”,著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充分激發數字時代新動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突出“三個引領”,筑牢“數字堡壘”。我市堅持把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牽引,加強組織領導、規劃引領、資金引導,凝聚數字鄉村發展共識。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印發《漯河市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漯河市數字鄉村示范市建設實施方案》,對全市“十四五”期間數字鄉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安排。印發《漯河市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將“一村九園”試點建設和省級數字鄉村示范市建設納入重點任務。二是突出資金引領。爭取到總投資1400萬元的全省農技推廣區域站物聯網平臺漯河示范區建設項目、總投資超3300萬元的臨潁縣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和省級數字鄉村示范縣獎補資金289萬元。市、縣兩級財政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形式,撬動社會資本向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投入資金2億多元。三是突出典型引領。大力推進“一村九園”試點建設,選擇臨潁縣吳集村、三角村作為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村,構建“1+N”系統,即1個數字村莊大數據平臺和農田監測、人居環境監測、智慧校園及智慧健康小屋等N個數字化場景應用。建設數字田園、數字果園、數字菜園示范園5個,示范帶動全市農業農村信息化健康快速發展。
夯實基礎基石,穩固“數字底盤”。把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作為提高全市數字鄉村發展質量、推進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數字鄉村建設能力,推動數字鄉村持續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信息網絡建設。認真落實《漯河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加快推進“光纖進村、寬帶入戶”工程,實施農村地區網絡提速降費政策。截至目前,全市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入戶率和4G網絡覆蓋率分別達100%,寬帶接入速率達100MB以上,互聯網寬帶入戶普及率達93%;建成益農信息社1098家,覆蓋全市80%的行政村。二是健全網絡監管體系。建成了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135個追溯點。
建成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信息的統計、查詢、分析等數據化管理。以郾城區商橋鎮為試點,在全省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設施網格化管理,建立網格化管理信息平臺。后來,這項經驗在全省推廣。三是探索大數據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臨潁縣省級示范縣和國家級試點縣的示范引領作用,探索建立臨潁縣數字鄉村系統平臺,收集鄉村耕地、重要農業種質資源、農產品價格、“三留守”、面源污染大數據等信息,實現數字管理一體化。目前,已收集各類信息100多萬條。
推動服務發展,激發“數字活力”。充分發揮“數字引擎”作用,推動農業生產、產品經營、鄉村治理數字化,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建成市級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26個區域站物聯網監測系統,成立區域站物聯網專家會商小組,建立會商研判制度,累計發布《會商信息》40多期。農技推廣區域站物聯網項目入選2021年數字鄉村論壇(中國·鄭州)“數字鄉村優秀案例”。建立畜牧養殖糞污環保治理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對全市74個規模養殖場糞污環保治理設施運行情況遠程監管。建設大田種植數字農業2600畝、“5G+智慧辣椒種植”示范區2萬畝,均入選全省十大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其中,“5G+智慧辣椒種植”示范區麥椒套種模式畝均效益提升15%以上。二是推動農產品經營網絡化。與阿里巴巴集團聯手打造漯河產業帶,成立漯河電子商務公司,吸引了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永利集團等眾多農產品生產企業入駐,實現網上銷售、網上支付。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涉農企業通過阿里巴巴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指導臨潁縣、舞陽縣以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為抓手,培育農村電商供應鏈。目前,全市已建成縣級運行服務中心2個、鄉級電商服務點27個、村級電商服務點500個;扎實開展農村電商培訓,受益群眾1萬多名。積極聯合各電商平臺與企業,助推我市特色農產品上網銷售。今年以來,全市農村產品網絡零售額100.8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1億元。三是推動鄉村“智治”。大力實施“雪亮工程”,每個行政村保質保量安裝6個以上高清攝像頭,全市58個鄉鎮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全面推行“掃碼知村事”的村務信息公開機制,“陽光漯河網”實現掃碼直達村務公開。深入開展以“陽光三權”為核心的“陽光村務”建設,在“陽光漯河網”開辟“陽光村務”專欄,及時對全市各行政村黨務、村務、財務及惠民資金落實情況等進行公開。臨潁縣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黨建”,推動建立鄉、村兩級信息化管理平臺,將“七類人一類事”納入信息化平臺管理。
數字鄉村建設為我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我市被確定為河南省省級數字鄉村示范整市推進地區,實現了大數據技術“進村入戶”,給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面貌,為促進農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動力。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