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城村文化合作社自編自演的現代戲曲《將軍情》(資料圖片)。
記者 楊 光 攝
記者 尹曉玉
通 訊 員 李 晶
近日,記者走進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村子中心區域的一座清代古戲樓門前,“裴城村文化大院”的牌匾格外醒目。有人在練習戲曲、有人在排練舞蹈……大家沉浸在文化生活帶來的歡樂中,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發展,建設鄉村文化合作社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裴城村歷史文化厚重,紅色資源豐富,是中共沙北縣委舊址和蘇進將軍故居所在地。2021年2月,在郾城區文化旅游局和裴城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裴城村籌措十多萬元資金,以紅色文化、千年古村落文化等元素為依托,成立裴城村文化合作社。村內一座清朝時期修建的古戲樓和其背后修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供銷社大院,成為文化合作社的活動基地?;顒踊卦O有文化大院、多功能排練廳、室外排練場等。該村退休返鄉教師楊合興擔任文化合作社社長,帶領熱愛文藝的群眾發展鄉村文化。
裴城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后,根據村里的文化特色,確定了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結合的發展思路,成立古韻新曲藝術團、時代新風中青年舞蹈隊、老石家嗩吶世家、徐大菊曲藝快板隊、田古東舞獅隊等11個分社。為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楊合興曾到北京、鄭州,找蘇進將軍的后人了解蘇進將軍生前的故事,編寫劇本,在群眾中挑選演員,編排了大型現代戲曲《將軍情》。該劇已在全市范圍公益演出70余場次,好評如潮,并被評為2021年度市級文藝精品。
“我們自編的村歌《裴城美》,被評為2021年度漯河市‘五個一工程’精品扶持項目,這幾天正在區文化館的幫助下拍攝MV。我們傳承改編的非遺項目‘雙人獨桿轎’,參加2022年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獲得‘最佳人氣獎’。我們舉辦的百姓大舞臺、周末大家樂、鄉村尋寶等活動,不僅深受群眾喜愛,還被省、市媒體報道。”楊合興說。
開展文藝培訓、文藝表演,將公益性文藝演出和商業演出有機結合,裴城村文化合作社吸引了越來越多群眾的加入,目前擁有群眾社員145名,合作社的路子也越走越寬。“我們根據村莊的風土人情,結合農村生活中的原型人物故事,自編自導自演的《好書記》《三子爭父》《母親》等大型現代戲劇,在全市各鄉鎮、社區、婚慶現場等商業演出70多場次,平均每場收入1500元。”楊合興說。
此外,楊合興還依托蘇進故居、中共沙北縣委舊址、蘇進紅軍小學等裴城村的紅色文化資源,編寫了16萬字的接待講解材料,免費為前來參觀的黨政機關黨員、學校學生等義務講解400余場次,讓4萬多人受益。
馮春領是裴城村的一名戲曲愛好者,經常到文化大院看排練、演出。在他看來,鄉村文化合作社讓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原來,大家閑了不是玩手機,就是聚在一起打牌。”馮春領說,自從村里有了文化合作社,大家就經常去看排練、演出,有時還參加表演,不但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促進了鄰里和諧。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我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我們的節目也在不斷豐富。”楊合興說,今后,裴城村文化合作社還將編排更多高質量的節目,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動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責編:瘦馬